音乐
Advertisement
The Fab Four

披頭四(英文:The Beatles),英國樂團,1960年成立於利物浦,1970年解散。成員為約翰·藍儂(節奏吉他、主音、作詞作曲)、保羅·麥卡尼(貝斯、主音、作詞作曲)、喬治·哈里森(主音吉他)及林哥·史達(鼓手)。經理人為布萊恩·艾普斯坦。

披頭四樂團被公認為英國音樂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入侵」美國的代表人物。其音樂風格源自五十年代的搖滾,之後開拓各種曲風如迷幻搖滾、流行搖滾、古典音樂的融合等。其音樂性之創新深深影響了之後的歐美樂壇發展,隨著作品的社會意識日漸加深,他們的影響力伸延到六十年代的社會及文化革命方面。1970年樂團解散後,各成員以成功的個人歌手事業繼續發展。

披頭四常被認為是流行樂壇歷史上,在商業上最成功與最偉大的樂團。依RIAA正式統計,其為美國國內生涯銷量最高歌手,總銷超過1億7千萬張。全球銷量據信超過10億張。在英國,他們有15張冠軍專輯,在美國有19張冠軍專輯與20張冠軍單曲,皆為史上最高。

成員[ | ]

  • John Lennon(約翰·藍儂),歌手、節奏吉他手,知名詞曲作品:《Please Please Me》、《A Hard Day's Night》、《Help!》、《A Day in the Life》、《Come Together》
  • Paul McCartney(保羅·麥卡尼),歌手、貝斯手,知名詞曲作品:《I Saw Her Standing There》、《Love Me Do》、《Can't Buy Me Love》、《Yesterday》、《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Helter Skelter》、《Let It Be》、《Get Back》
  • George Harrison(喬治·哈里森),歌手、主音吉他手,知名詞曲作品:《I Need You》、《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Here Comes the Sun》、《Something》
  • Ringo Starr(林哥·史達),鼓手

建立[ | ]

1957年[ | ]

1957年3月,約翰·藍儂建立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的噪音爵士(Skiffle)樂團。樂團的名字來源於他就讀的中學。麥卡尼在同年6月6日第一次見到藍儂,他們的相遇是在一個教堂慶典上,那時藍儂所在的樂團正結束他們的演出。不久,他同意加入樂團。

1958年至1960年[ | ]

1958年2月6日,麥卡尼邀請哈里森來看樂團的表演。1958年一次排練後,哈里森加入The Quarrymen,成為樂團主音吉他手。當時,藍儂和麥卡尼都負責演奏旋律吉他。

1959年,樂團第一任鼓手Colin Hanton離開樂團後,樂團的鼓手人選大量變更。1960年1月,藍儂的朋友Stuart Sutcliffe成為樂團的貝斯手。

從「The Quarrymen」開始,樂團更換過幾個名字,包括「Jonny and the Moondogs」和「Long John and the Beetles」。Sutcliffe表示,「The Beetles」這個名字是對Buddy Holly 和 The Crickets 的讚頌。1960年,樂團把名字改為「The Beatles」。此時,樂團的非正式經理人Allan Williams安排他們去德國漢堡的一家酒吧演出,沒有鼓手對樂團來說成一個大問題。

在漢堡,Cavern Club的活動,被Brian Epstein發掘[ | ]

1960年[ | ]

1960年8月12日,樂團對Pete Best進行試聽,隨後Pete便同意加入樂團做鼓手一起在漢堡表演。Pete加入後4天,樂團去漢堡表演。The Beatles 在Bruno Koschmider的Indra Club待48天,10月時他們轉移到The Kaiserkeller,但他們不久答應在 Top Ten Club的演出,這間酒吧是Koschmider的死對頭,他們的合同被解除。Koschmider很生氣,於是向德國當局報告Harrison謊報年齡的事,導致Harrison在11月21日被驅逐出境。麥卡尼和Best在另一場演出中被控縱火,隨後被驅逐。藍儂在12月中旬回到利物浦(Liverpool),Sutcliffe和他的德國未婚妻Astrid Kirchherr一起留在漢堡。12月17日,重聚的樂團在The Casbah Coffee Club進行一次表演,Chas Newby代替Sutcliffe。

1961年[ | ]

1961年4月,The Beatles回到漢堡,再次在The Top Ten Club表演。他們被歌手Tony Sheridan雇傭做伴奏樂團,參與由著名樂團指揮Bert Kaempfert製作的德國Polydor唱片公司的一系列錄音。7月22日進行第一次錄音時,Kaempfert與樂團正式簽約,10月31日Polydor唱片公司發行Sheridan主唱《My Bonnie (Mein Herz ist bei dir nur)》,這首歌登上德國榜單。美國Decca唱片公司發行少量複製碟。當樂團回到利物浦,Sutcliffe與Kirchherr留在漢堡,所以只好由麥卡尼擔任貝司手。

2月21日,The Beatles在The Cavern Club進行他們的第一次表演。從1961年到1962年,他們在這家酒吧進行292次表演,1963年4月3日。1961年11月9日,Brian Epstein第一次在酒吧裡看到The Beatles的表演。

1962年[ | ]

1962年1月24日,他們就和Epstein簽一張5年的合約。Kaempfert同意與The Beatles解約,但Decca Records A&R的管理人員Dick Rowe卻對Epstein說「吉他樂團已經過時,Epstein先生。」Epstein隨後與EMI的市場經理Ron White相接觸,通過他認識EMI的製作人Norrie Paramor、Walter Ridley、和 Norman Newell,但他們拒絕為樂團製作唱片。由於EMI的第四個王牌製作人George Martin正在度假,White無法聯繫到他。從1962年4月13日到5月31日,The Beatles回到了漢堡在The Star Club進行表演。到達後,他們就聽說Sutcliffe腦溢血死亡的消息。

出道,巨大成功,巡迴演唱[ | ]

1963年[ | ]

Epstein在倫敦牛津街上的HMV音像商店把The Beatles在Decca的錄音室錄製的歌曲轉換為唱片。他隨後向EMI的發行部門執行人員Sid Coleman求助。最後,他見到Martin,Martin把樂團簽到EMI旗下的Parlophone唱片公司,為期一年(可續)。與Martin進行第一次錄音後,Martin向Epstein抱怨鼓手Best的問題,建議樂團在錄音室啟用臨時鼓手。除了Martin的批評,Epstein也因為Best拒絕與樂團在舞台上統一造型大為光火。當Beatles的個別成員聽說Martin的意見後他們向Epstein提出要求開除Best,1962年8月16日,Best被解僱,這時Epstein已經向Ringo Starr提出了加入樂團的邀請。Starr是Rory 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的鼓手,在Humburg時,當Best太虛弱無法打鼓時,Starr有幾次代替他與Beatles表演。9月4日,Starr參與了Beatles在EMI的第二次錄音,但在9月11日的下一次錄音中,Martin又僱用臨時鼓手Andy White 。White只參與兩首發行的作品,Beatles第一張專輯的《Love Me Do》和《P.S. I Love You》。

1962年6月6日的Beatles的第一次EMI錄音中,他們沒有做出任何值得發行的東西,9月的錄音中他們就製造一首英國熱門單曲,最高達到17名的《Love Me Do》。1964年5月,這首歌得到美國單曲榜第一。

The Beatles logo

1962年9月26日,樂團錄製他們的第一支單曲《Please Please Me》,這首歌拿到了英國榜第2名,NME第一名。3個月後他們錄製了與之同名的第一張專輯。隨後發行的單曲《From Me to You》成為他們第一支冠軍單曲。樂團第一次在電視上表演是在People and Places節目上,這是一場由Granada Television轉播的10月17日在Manchester的表演。隨著The Beatles的名聲越來越大,他們有第一批狂熱追隨者,這些人被稱為"Beatlemania"。1963年,The Beatles的圖標被印在Starr的大鼓上。

1963年初,Beatles開始在英國大受歡迎,但美國的唱片公司沒有立刻跟隨英國的成功發行他們的專輯,有一次他們嘗試發行,但Beatles在美國的商業成功卻由於版權問題和對他們髮型的嘲笑而受阻。

1963年12月10日一則5分鐘的關於英國Beatlemania的報導在CBC Evening News上播放。一名少女向當地電台提出廣播Beatles唱片的要求,這觸發一系列事件,最終造成單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美國的快產速銷與盼望已久的商業突破。

《Please Please Me》在英國的大受歡迎給樂團帶來一系列的表演機會,Beatlemania風潮在英國迅速傳播。一年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美國受到歡迎,Beatles風潮席捲全球。1964-66年,The Beatles在美國進行巡演。在巡迴演出的4年中,樂團在美國出現將近60次,在全球表演超過1400次。

1963年2月11日,The Beatles的第一次英國巡演開始。一個月的演出結束後,3月和5月他們各進行3個星期的表演,1963年11月則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巡演。除了這四場全國性的巡演,The Beatles還在1963年進行大量單場演出。他們的每次表演受到歌迷的熱情歡迎。為了控制人群,警察不得不使用高壓水管。Beatles演唱會中警察的安全成為全國關注的問題。The Beatles演唱會上出現的美國嘉賓有Tommy Roe、Chris Montez與Roy Orbison。三人在英國受到廣泛歡迎,1963年的巡演中,他們的光芒還是被The Beatles遮掩。

1963年11月4日,The Beatles一場在英國女王、皇后、公主等王室貴賓及觀眾前現場表演演出,約翰·藍儂在演出中非常幽默帶點嘲諷的對舞台下所有觀眾說: 為了我們最後的表演,我想要你們的幫忙,坐在普通座位的觀眾們請你們鼓掌,其餘的那些人請嘎嘎響你們的珠寶。

("For our last number, I'd like to ask your help. The people in the cheaper seats clap your hands. And the rest of you, just rattle your jewelry.")

1964年[ | ]

1964年2月7日,4000名歌迷在Heathrow機場歡呼著為第一次出發前往美國的樂團送行。一些早期發行的專輯失敗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短短的兩個星期內賣出260萬張,但The Beatles還是對他們能否在美國獲得廣泛接納感到擔心不已。然而當他們到達John F. Kennedy機場時,他們仍舊受到3000位歌迷的熱烈歡迎。

到達美國兩天後,他們在The Ed Sullivan Show進行第一次美國電視表演,大約有7400萬觀眾收看這場表演,這是當時美國人口的一半。表演後第二天的早上,一家報紙寫道Beatles「無法從大西洋彼岸把完美的旋律帶過來」,第二天,1964年2月11日,在華盛頓的露天體育場(Washington Coliseum),披頭四狂潮便刮到美國。The Beatles在美國的成功造成「英國入侵」風潮,隨著Beatles的到達,一批英國樂團在美國大受歡迎。

1964年中期,樂團宣傳他們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第一次踏足歐洲與北美之外的版圖。他們到達澳大利亞時,Starr患扁桃體炎,臨時來自澳大利亞Adelaide的鼓手Jimmy Nicol代替。在Adelaide Town Hall,The Beatles收到超過30萬人的歡迎。6月21日,當The Beatles到達紐西蘭時,Ringo才回到樂團。

1965年[ | ]

1965年6月,Queen Elizabeth II(伊莉莎白二世)任命Beatles為「帝國勳章獲得者」(MBE)。這是總理Harold Wilson提議。在The Beatles之前,得到此勳章是退伍老兵或民間領袖。使得一些保守的MBE獲得者發表書面聲明要求退回獎章。

1965年8月15日,The Beatles在美國的Shea Stadium進行了搖滾史上的第一場大型表演,吸引55,600人。8月27日,The Beatles在Bel Air大廈與Elvis Presley見面。傳記作者Peter Guralnick堅持說Presley對於他不認識的人一向很冷淡。保羅·麥卡尼後來說:「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會面之一……我只見過他一次,我想我們事業的成功可能有一點點影響到他,我們覺得很傷心,因為我們都希望可以和他友好相處。」Presley的朋友Marty Lacker回憶:「Elvis說『坦白地說,如果你們要整晚盯著我,那我寧願去睡覺。我想我們應該聊一聊或做些輕鬆愉快的事情。』當他這麼說的時候,The Beatles樂得快發瘋。」The Beatles與Presley講著有趣的故事,互相打趣,一起聽唱片,一起即興地表演,他們一起去彈鋼琴。Lacker說,「Elvis拿出兩把吉他。他們開始唱Elvis Presley,Chuck Berry和The Beatles的歌曲。Elvis彈奏《I Feel Fine》中Paul的貝斯旋律,Paul說『Elvis,你在貝斯上很有前途。』」

The Beatles的第六張專輯,《Rubber Soul》在1965年12月上旬發行,被認為是樂團的音樂變得更加成熟與複雜的標誌。

爭議,重返錄音室,解散[ | ]

1966年[ | ]

1966年7月的一次菲律賓巡演中,The Beatles無意間怠慢該國第一夫人伊美黛馬可仕(Imelda Marcos),她希望能夠邀請樂團在總統府共進早餐。受到邀請時,Epstein代表樂團委婉地拒絕了,因為他的策略是從不接受這樣的官方邀請。樂團很快發現Marcos政團不習慣於得到「不」的回答,由此造成的騷動使樂團陷入難以離開該國的危險。

就在他們從Philippines回來後,當年3月藍儂的一些言論引發樂團與一些宗教組織和美國保守人士的衝突。在一篇英國記者Maureen Cleave的採訪中,藍儂說他認為基督教正在衰落,藍儂說「The Beatles現在比耶穌還受歡迎」。美國一本青少年樂迷雜誌轉載了這篇報導後,引起了美國南部「Bible Belt」(聖經帶,美國南部部份州份的別名。這些州份的民風保守,對宗教非常虔誠)的強烈社會反響。藍儂對此致歉,但直到1971年,美國南部仍禁止出售他們的唱片。

Capitol唱片發行的Beatles的唱片《Yesterday and Today》造成一次騷亂,由於封面上The Beatles穿著屠夫的衣服,帶著生肉與斷肢的塑料娃娃。虛假的流言說這是對於唱片公司刪減他們唱片內容的回應。他們更換另一個唱片封面,那些未經審查的原版封面《Yesterday and Today》唱片現在價值連城,其中一張在2005年12月的一場拍賣會中賣出$10,500的高價。

Presley明確地表示反對The Beatles的反戰活動與藥物濫用,後來還請求Richard Nixon 禁止樂團的四名成員進入美國。Elvis說,『The Beatles已經成了反美主義的焦點。他們來到美國賺我們的錢,再回到英國煽動反美情緒。』」Guralnick:「Presley認為The Beatles 60年代中早期在美國表演時邋遢的外表與有暗示意味的音樂造成一些年輕人的社會問題。儘管Presley如此評價他們,藍儂對他的評價仍然很高,說:「在Elvis之前什麼都沒有。」麥卡尼後來說他「感到有一點被辜負(由於Presley的觀點)...最大的玩笑是他說我們吸食藥物,那看看他幹了什麼...這讓人很傷心,但我仍然很喜愛他...」但是Bob Dylan注意到The Beatles的貢獻,他說:「美國應該為The Beatles樹座雕像。他們幫助美國找回它的驕傲。」

1966年8月,The Beatles在舊金山的Candlestick公園進行美國巡演的最後一次演出。11月開始製作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他們用將近700次錄音來製作這張專輯,音樂製作複雜精良,創造四軌錄音技術,使當時希望超越Beatles的音樂人們大吃一驚。Beach Boys的領導者Brian Wilson在聽過《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後覺得深感威脅。

1967年[ | ]

1967年6月發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樂團在電視上表演《All You Need Is Love》這是首次使用全球直播的電視節目。8月,The Beatles第一次與Maharishi Mahesh Yogi(印度教超覺靜坐傳播者)見面。當The Beatles與Maharishi一起在Bangor進行超覺靜坐靜修時,Epstein的助手Peter Brown打電話告知Epstein的死訊。驗屍官判定他的死因為過量用藥意外死亡,新聞輿論界猜測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自殺,因為傳言在Epstein的房子發現遺書。藍儂說Epstein的死代表著樂團尾聲的開始:「我知道我們那時候可能會遇到麻煩...我想我們現在正是這樣。」由於他個人生活的問題,Epstein的情緒狀態很不穩定,壓力來自於他與The Beatles的工作關係,由於他與Beatles的合同在秋天到期,他擔心他們不滿他對於商業事務的處理不與他續簽合同。

1968年[ | ]

Epstein的死讓樂團對他們的前途感到不知所措而恐懼。他們從成功開始依靠Epstein,現在他們只有把Maharishi當作精神領袖。他們計劃與Maharishi在他位於Rishikesh的靜修處一起度過3個月。儘管10個星期後Starr就回到英國,剩下的成員呆在印度的時候是他們最富有創造力的時光。1968年2月-4月,他們創作很多歌曲,其中17首收錄在專輯《The Beatles》,就是通常所說的The White Album

被稱為Magic Alex或"The Greek wizard"的Beatles的電子技術員Yanni Alexis Mardas陪同樂團一起進行靜修。他表示Maharishi在試圖控制他們。最後他提醒樂團,Maharishi不是他看起來那麼簡單。藍儂怒火中燒,寫一首名為《Maharishi》的歌來表達情緒,為了避免法律糾紛,這首歌的名字被改成《Sexy Sadie》。

1969年[ | ]

The Beatles從印度回來建立Apple Corps(蘋果唱片公司),這是Epstein原本計劃。專輯《Magical Mystery Tour》在美國立刻收到歡迎,在前三週創下首發專輯的最高銷量記錄。在1967年到1968年的冬天,他們的電視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受到禁止複審。他們第一張在蘋果唱片發行的唱片在英美兩國得到第一名。錄音期間,意見分歧使樂團開始陷入分裂,Starr離開樂團一段時間,所以有些歌曲中由麥卡尼來打鼓。

1969年1月,The Beatles開始製作記錄他們下一張專輯製作過程的電影《Get Back》。1月30日,他們在錄音期間在倫敦3 Savile街道的蘋果唱片公司的屋頂進行最後一次現場表演。大部分表演被錄製下來收錄電影《Let It Be》。這項工作被撇開,但很快重新開始製作由美國的Phil Spector配樂。1969年夏天,The Beatles錄製他們全員在一起的最後一張專輯《Abbey Road》。1969年8月20日錄製《I Want You (She's So Heavy)》是樂團四個人最後一次一起在錄音室工作。

1969年12月20日藍儂宣告離開樂團,但他同意直到一些法律糾紛解決前不向公眾宣布。他們最後一首歌曲是1970年1月3日錄製《I Me Mine》,收錄於專輯《Let It Be》。錄製當時藍儂正在丹麥,沒有參與。

1970年[ | ]

1970年4月10日,麥卡尼公開宣布離開The Beatles的消息,一個星期後,他的個人專輯《McCartney》發行。預售版專輯包括自己撰寫與The Beatles在一起的故事與他對未來的希望。5月8日,Phil Spector製作《Get Back》被更名為《Let It Be》在同名紀錄電影之後發行。1970年12月31日麥卡尼已經申請解散樂團,1975年The Beatles仍有合作。

解散後[ | ]

1970年代[ | ]

正式解散前一小段時間與隨後的幾年,披頭四的四名成員發行個人專輯。其中有些包括與披頭四成員合作,史達的《Ringo》是唯一一張四個人有參與的專輯,是在不同的歌曲中參與。

1971年8月哈里森與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一起在紐約進行《Concert For Bangladesh》。除了1974年錄製一段未發行的即興演奏外,藍儂和麥卡尼沒有再合作。

1975年,披頭四與美國唱片公司EMI解約,EMI在離開樂團的控制後將公司手上的大量披頭四版權兌換現金,1976年發行《Rock 'n' Roll Music》,1977年發行《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Live! at the Star-Club in Hamburg, Germany》、《Love Songs》,1978年發行《Rarities》,1982年發行《Reel Music》。1962年的非官方EMI唱片,這是樂團早期在漢堡Star Club表演時用麥克風錄製。所有這些樂團解散後發行的LP中,只有《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是樂團成員所認可的。1986年在美國發行原版英國CD後,LP停止發行。

1980年代[ | ]

1980年12月8日,藍儂在紐約遭到槍殺逝世。1981年5月,哈里森發行一張單曲《All Those Years Ago》關於他和披頭四在一起的時光的迷宮。這首歌是在藍儂死前一個月錄製,後來作為向藍儂致敬的曲目改詞重錄。麥卡尼和他的妻子琳達在這首歌擔任和音。1982年4月,麥卡尼發行專輯《Tug of War》,包含他向藍儂致敬的歌曲《Here Today》。

1988年,披頭四在他們取得資格的第一年進入搖滾名人堂。當晚,哈里森、史達、藍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及他的兩個兒子朱利安·藍儂和席恩·藍儂當場出席領獎。麥卡尼沒有出席,他在預錄影像中提到:「20年後,披頭四之間還是留有一些商業糾紛,我希望它們現在已經解決。但是很不幸地並沒有,所以我感覺自己像是偽君子在向他們招手微笑,這只會是一次虛偽的重逢。」接下來的一年,EMI公司解決持續十年之久的披頭四版權官司,這使發行一些早期的歌曲成為可能,導致發行現場專輯與合輯《Live at the BBC》。

1990年代[ | ]

1994年,麥卡尼、哈里森與史達為精選輯的製作而重聚,這項工作是六十年代末由Neil Aspinall(尼爾艾斯平諾)開始策劃的。艾斯平諾最初是他們巡演時的旅行管理員,後來成為他們的私人助理,1968年他成為蘋果唱片的經理後,他開始為一部紀錄片搜集披頭四的音樂片段。艾斯平諾暫時把紀錄片命名為《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部紀錄片以披頭四自己的角度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其中包含樂團未發行的早期作品,麥卡尼, 哈里森與史達,七十年代末藍儂錄製兩首示範作品《Free as a Bird》、《Real Love》加入一些樂器和和聲。1995到1996年,他們製作一部有五個部分的電視劇,一套八碟的錄像帶,三套包含兩張CD的唱片與兩支單曲。唱片由Klaus Voorman繪製封面,披頭四在1960年認識Klaus Voorman,他是1966年披頭四專輯《Revolver》唱片封面的製作者。唱片獲得極大的商業成功,全球約有四億人觀看這部電視劇。

2000年代[ | ]

2001年11月29日,哈里森死於肺癌。Martin與他的兒子Giles Martin為Cirque du Soleil的戲劇作品《Love》配樂重新製作一些披頭四的歌曲。2006年發行原聲帶《Love》。2007年麥卡尼與史達在《Larry King Live》的一次採訪中重聚,討論他們對於戲劇的想法。藍儂與哈里森的遺孀小野洋子與Olivia Harrison與麥卡尼和史達一起出席Love在Las Vegas的周年紀念。2007年,有報導稱麥卡尼希望完成《Now and Then》,這是樂團在製作精選集時第三首藍儂的單曲,麥卡尼將在歌曲中加入一些創作,史達將重新錄製鼓的部分,利用一些之前錄音的哈里森的吉他片段。

2008年3月21日,披頭四的律師為銷售據稱是1962年史達第一次加入樂團表演時的未發行錄音發起訴訟。蘋果唱片與Miami Lakes的Fuego Entertainment Inc.展開對披頭四在德國漢堡Star Club表演錄音的爭奪。2008年11月,麥卡尼表示希望能夠發行披頭四一首長達14分鐘實驗性質的歌曲《Carnival of Light》,但需要通過史達和披頭四成員的遺孀們的批准。

2009年3月4日,BBC報導麥卡尼將發起一場慈善演唱會,Starr將作為嘉賓。2009年4月4日這場表演在Radio City Music Hall舉行。4月11日,Tom Petty、Jeff Lynne、Eric Idle、Jim Keltner、 麥卡尼、Joe Walsh與Harrison的妻子Olivia和兒子Dhani一起在Los Angeles參與哈里森的名人步道頒獎。

一款以披頭四為原型的遊戲 The Beatles: Rock Band 在2009年9月9日發行。同日,12張再版專輯(從《Please Please Me》到《Abbey Road》再加上《Magical Mystery Tour》與《Past Masters》)以原始單音道版與立體聲版兩種版本發行。

2010年代[ | ]

在2010年,美國總統歐巴馬頒贈蓋西文流行歌曲音樂獎給麥卡尼,推崇他對音樂的貢獻。

遺留影響[ | ]

對於流行文化的影響[ | ]

披頭四對於搖滾樂與流行文化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六十年代末期,他們的髮型與著裝引領起世界範圍的模仿。在錄音室中披頭四創新地使用高科技,與錄音工程師一起親密地工作,富有實驗精神並精益求精。同時他們堅持尋找方法利用一些偶然的錯誤,比如意外的吉他噪音,一個共鳴的玻璃杯以及錯誤的錄製使聲音倒放,他們把這些錯誤全部混合進他們的音樂中。 披頭四重新定義唱片,它不只是包含幾首熱門單曲剩下的歌曲僅僅作為填充物。他們還是英國第一個在發行單曲的同時帶有一些視頻片段的藝人。1965年Shea Stadium的《North American Tour》是第一次登上大型體育館的娛樂性質演出。許多藝人表示受到披頭四音樂的影響或者曾經通過翻唱他們的歌曲取得成功。

藥物濫用[ | ]

在漢堡時,披頭四為了娛樂以及在一整晚的表演中維持興奮狀態,曾使用prellies(苯甲嗎啉)。麥卡尼通常只使用一劑,但藍儂卻一次使用四到五劑。在1964年他們去紐約時,Bob dylan給他們介紹大麻,麥卡尼記得他們吸食後都很興奮一直傻笑。在製作電影《Help!》期間,披頭四一次偶然在去錄音室的車裡吸食大麻煙捲,這有時讓他們幾乎失去底線。

1965年4月,他們的熟人牙醫John Riley在藍儂與哈里森不知情的情況下往他們的咖啡加入LSD(迷幻藥)。麥卡尼反對毒品,1966年他吸食毒品,他是第一個公開討論這件事的披頭四成員,1967年6月他承認曾吸食四次毒品。1967年7月4日披頭四的名字被寫入一篇泰晤士報的啟示,內容包括由於持有大麻入獄的罪犯名單與大麻的藥用功能等。該啟示由一名為Soma(軀體)的組織發起,包括Epstein、Graham Greene、R.D. Laing、15名醫生與兩個英國政府警察在內的65個人署名。

所受影響[ | ]

The Quarrymen剛開始從skiffle音樂過渡時,在他們的搖滾歌曲中混合Elvis Presley與Little Richard的元素,從1957年開始,直到他們在1966年的最後一場演唱會,樂團比其它任何藝人翻唱更多Chuck Berry的歌曲。1962年4月到5月,披頭四與Little Richard一起在漢堡的Star Club表演,期間他們建立了友誼, Little Richard還教給了Beatles一些表演技巧。對於Presley,藍儂說:「從來沒有什麼給過我如此大的影響,直到我聽到Elvis。如果沒有他,也不會有披頭四。」貓王去世後,約翰·藍儂說,「貓王雖死,但搖滾不滅,貓王萬歲。」

「是Elvis讓我第一次有了想買唱片的衝動。他的早期作品非常棒。Bill Haley的時代僅僅從我身邊掠過。我媽媽經常收聽廣播中播放的他的音樂,但我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是Elvis讓我開始追隨音樂。」

其他早期影響他們的人有Buddy Holly、Eddie Cochran、Carl Perkins及Roy Orbison。在披頭四獲得成功後,他們仍然從同時代的藝人中得到新的靈感,包括Bob Dylan、Frank Zappa、The Byrds及Beach Boys,他們的專輯《Pet Sounds》是麥卡尼的最愛。披頭四的製作人Matin曾說「沒有Pet Sounds就不會有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是一次希望超越或與Pet Sounds等同的嘗試。」

音樂性[ | ]

披頭四對於在每首歌中有創新的堅持,加上Martin卓越的管理才能,EMI專業錄音工程師Norman Smith、Ken Townsend及Geoff Emerick,是組成《Rubber Soul》(1965)、《Revolver》(1966)及《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優秀專輯的要素。

披頭四錄音技巧、音響效果、特別的麥克風位置、雙軌與變速錄音,披頭四使用當時的傳統搖滾樂中不會使用的樂器,如弦樂,銅管,《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中的印度樂器西塔琴和《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中的印度豎琴。他們使用早期的電子樂器,麥卡尼在《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開頭利用電子琴模擬長笛的聲音,以及《Baby You're a Rich Man》中利用電子琴模擬雙簧管的聲音。

1965年在《Yesterday》中使用弦樂四件套,披頭四開創藝術歌曲先河,使用兩組弦樂四人組《Eleanor Rigby》與《She's Leaving Home》。「Bach's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電視表演直接讚賞麥卡尼在《Penny Lane》使用高音小號。披頭四在1966年《Rain》與《Tomorrow Never Knows》、1967年《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與《I Am the Walrus》開創迷幻搖滾。

電影[ | ]

披頭四參演五部電影,電影之後發行原聲帶。Richard Lester執導的兩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與《Help!》中,披頭四演他們自己。樂團導演,製作主演時長一小時的電視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1967)。帶有迷幻色彩的動畫電影《Yellow Submarine》(1968)講述樂團成員們的卡通冒險,但沒有使用他們的聲音,成員們只是在影片最後簡短的實景拍攝中出現。他們的最後一部電影,紀實片《Let It Be》在1970年上映,獲得1971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從1965到1969年,披頭四在自己的電視節目「Saturday Morning Cartoon Sseries」中擔任角色,這一部像《A Hard Day's Night》一樣的滑稽劇。每半個小時的節目中有兩首其中對應的卡通人物跟著原版錄音表演披頭四的歌曲。卡通角色們的聲音是配音演員Paul Frees與Lance Percival錄製。

音樂作品[ | ]

專輯[ | ]

  • 英國
    • Please Please Me》(1963年3月22日)
    • With The Beatles》(1963年11月22日)
    • A Hard Day's Night》(1964年7月10日)
    • Beatles for Sale》(1964年12月4日)
    • Help!》(1965年8月6日)
    • Rubber Soul》(1965年12月3日)
    • Revolver》(1966年8月5日)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年6月1日)
    • The Beatles》(1968年11月22日)
    • Yellow Submarine》(1969年1月17日)
    • Abbey Road》(1969年9月26日)
    • Let It Be》(1970年5月8日)
  • 美國
    • Introducing... The Beatles》(1964年1月10日)
    • Meet The Beatles!》(1964年1月20日)
    • The Beatles' Second Album》(1964年4月10日)
    • A Hard Day's Night》(1964年6月26日)
    • Something New》(1964年7月20日)
    • Beatles '65》(1964年12月15日)
    • Beatles VI》(1965年6月14日)
    • Help!》(1965年8月13日)
    • Rubber Soul》(1965年12月6日)
    • Yesterday and Today》(1966年6月15日)
    • Revolver》(1966年8月8日)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年6月1日)
    • Magical Mystery Tour》(1967年11月27日)
    • The Beatles》(1968年11月22日)
    • Yellow Submarine》(1969年1月13日)
    • Abbey Road》(1969年10月1日)
    • Let It Be》(1970年5月8日)
  • 加拿大
    • Beatlemania! With The Beatles》(1963年11月25日)
    • Twist and Shout》(1964年2月3日)
    • The Beatles' Long Tall Sally》(1964年5月11日)

遊戲[ | ]

The Beatles: Rock Band》(2009年9月9日)

外部連結[ | ]

Advertisement